广西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介绍
广西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介绍
作者:         日期:2017年04月27日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计算机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基本通信理论、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Internet与TCP/IP、局域网的概念及组成、网络设计与组网技术、Windows NT、Linux等网络操作系统的操作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本校的主干必修课程,其发展和改革进程大体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1997~2000 ):课程开设及其探索阶段 1997年以前,我校全日制及函授的计算机类专科专业都开设有《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与配套实验。1997年,我校招收第一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该专业将《计算机网络》列为本科生必修课程,同时,其它本科专业将之列为选修课程,自此,《计算机网络》课程成为我校主干课程。这期间,课程教师已经积累了有关该课程的教学经验。1997年我校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时,针对本科实践教学的要求,我们自主编撰和审订了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但这时课程改造基本是把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加减,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还比较粗。 计算机网络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当时的讲课内容除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一般知识外,还重点讲授Novell网。主要参考教材有胡道元教授的《计算机局域网》、顾冠群教授的《计算机网络》、高传善教授的《网络教程》、谢希仁教授的《计算机网络》、张公忠教授的《Novell组网原理与实用技术》。 通过几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 第2阶段(2000~2004):课程体系结构初建阶段及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丰富和大发展阶段 2004年计算机教研室根据前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当前的教学实践和国内外研究热点,提出了新的计算机专业的网络课程体系和岗位培养目标。 这个阶段的标志性工作是:对计算机的教学体系进行了新设计,并以应用实践为导向,重新制定、审校了计划与课程关系。 众所周知,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信息化的主要标志是数字化和网络化。因此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具,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尤其是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已经由Novell网全面转向Internet的大背景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所侧重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于是,计算机教研室在起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同时,加入了适用于电子信息、自动化、通信工程、信息管理、地理信息等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相关条目,并为之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教学指导书,使《计算机网络》在各个专业的教学质量有了可靠的保障。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不仅注重单纯计算机网络理论和实践性的介绍,还相应开设了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网页制作、Internet技术、网络安全等众多相关课程,使得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课程体系得到了较好的完善。 2000到2004年,本课程的建设初见成效,有适用于各专业的教材和实训指导书,而且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有6名有着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负责担任本课程的主讲教学任务。 本课程于2004年被正式设置为电子与计算机系全系学生的必修课(电子与计算机系本科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了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第3阶段(2005~2010):课程教学基本成熟阶段 2004年以来,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感到计算机网络内容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于是在现有教学基础上,充分利用Internet和教学网站的优势,在课堂上及时补充计算机网络领域出现的新内容,使得我们的教学内容始终保持与国际前沿技术领域同步,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教材及时进行了更新,如在2005年春季,随着《计算机网络》教材的更新,我们及时了采用了谢希仁教授最新版的《计算机网络》(第4版)教材。同时计算机网络教学组中的青年教师也在尝试实行英文原版教学的试点工作,经过这两年的试点,教师也集累了一些经验,为后来我校中英联合办学全面推进英文教材授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目前,本课程的授课对象已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信息管理专业、地理信息专业以及我院其它选修本课程的学生,每年授课人数在800人左右。主讲教师也由初期的1人增加到现在的6人,助教及实验员10多人等。现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已成为具有我院极具有特色的一门重点课程。 我们决心抓住精品课程发展的良好机遇,首先在突出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适度更新内容,组织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材编写工作,搞好教材建设。其次在实验室建设、实验课开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力争建设好这门课程,使之成为一个一流的示范性课程。